本報記者 李建廣 施 芳
2025年09月21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秋日京城,登上天安門城樓遠眺:中軸線縱貫南北,千年古都,恢宏壯美﹔長安街橫貫東西,現代都市,盛景如畫。
“這次專程到這裡打卡,不僅領略了中軸線之美,更感受到濃厚的愛國氛圍。”來自河北承德市的游客劉文韜難掩興奮。
文化,流淌在城市肌理,融入民族血脈,滋養著人民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明確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強調:“北京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証,要更加精心保護好,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強化‘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近年來,北京把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擺在新時代首都發展的突出位置,大力傳承發展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北京市委書記尹力表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扎實做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工作,持續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努力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以文護脈,守其根。
9月10日,北京再添一張世界級“文化名片”,北京門頭溝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保護,傳承。永定河古灌渠東南,琉璃河遺址,幾代考古人探尋北京“城之源”,實証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目前已啟動申遺前期工作。
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鋪墊著北京的文化底蘊。“我們堅持整體保護、活態傳承,不斷擦亮歷史文化金名片。”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張立新表示。
先農壇神倉、慶成宮,正陽門箭樓面向公眾開放,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帶動100余項文物保護工程順利完成,《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2025年—2027年)》發布﹔“老城不能再拆了”,漸進式“微改造”推動胡同街巷恢復肌理,群眾居住環境得以改善……老城煥發新光彩。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和博物館開放,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設施開放以來接待游客突破千萬人次﹔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4年—2026年)》出台﹔宛平城煥新開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改擴建后累計接待超過80萬人次……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品質不斷提升。
以文化人,活其魂。
如何理解文化傳承發展的意義?
前不久,在東城區東四胡同博物館,配合專家理論宣講,一場琴書表演帶受眾走進中軸線悠久的歷史,一個城市規劃師的“修胡同賬本”讓群眾看到家門口的細節變化。不少觀眾感慨:“原來理論裡還裝著咱老百姓的日子。”
讓有溫度的理論暖民心、聚人心。近年來,北京市充分挖掘豐厚的文化資源,創新組織“理論+百姓+文藝”特色宣講活動。同時,面向大學生群體,開展“‘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打造鮮活“大思政課”,已覆蓋高校學生40余萬人。
“身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銘記歷史,不負所托,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是一名大學生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留言簿上寫下的心聲。紅色血脈薪火相傳,北京已建成建黨、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
“走,逛書市去!”9月12日啟幕的“我與地壇”北京書市吸引無數讀書人。春有朝陽書市,秋有地壇書市,3萬多場閱讀活動貫穿全年,2100余家實體書店遍布全城,“書香京城”向下扎根。
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博物館之城”拔節生長,2024年全市博物館接待觀眾約1億人次﹔“演藝之都”氣象萬千,北京藝術博物館、北京歌舞劇院、中國雜技藝術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規劃建設,天橋藝術中心新空間劇場等85家演藝新空間蓬勃興起﹔文藝精品榮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的數量全國領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風化雨,引領城市文明風尚。如今,“北京榜樣”品牌激發近50萬名身邊榜樣的平凡善舉,475萬余名注冊志願者分布大街小巷,“光盤行動”“綠色生活”等理念融入百姓日常。
以文興業,振其神。
“逛名人故居,吃飯購物,運動休閑一站集成。”午后,家住西城區陶然亭街道的王女士,帶朋友來逛家門口的大吉巷商圈。
地上,文保院落修舊如舊﹔地下,商街人流如織﹔空中,連廊串起觀景台。傳統與現代、人文與經濟融合共生,釋放消費“強磁場”。今年5月開業至今,大吉巷商圈銷售突破2.6億元,最高單日客流量達22.01萬人次。
文脈賡續、商脈煥新。“從擁擠的胡同‘大雜院’到‘城市文化會客廳’,大吉巷煥發生機的關鍵是文商旅創新融合發展。”西城區委書記劉東偉說。
人文經濟學,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一張電影票根帶動251.7億元消費,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撬動“大消費”。一場展覽串聯旅游、商業等,“看·見殷商”打造“展覽+”多元場景……文商旅體統籌聯動,機制創新挖潛力。出台科技賦能文化領域創新發展行動計劃、認定首批12家北京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技術賦能添動力。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22萬億元,同比增長13.3%。
城以文興,近悅遠來。今年前8月,北京市共接待入境游客336.2萬人次,同比增長44%。泡泡瑪特等潮玩“圈粉”海外年輕人,京產網絡文學、網絡游戲、微短劇出海勢頭強勁……在這裡,古今中外文化交融交匯﹔從這裡,中華文明闊步走向世界。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1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