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延續、不忘根本,福建與台灣有約280對同名同宗村——
本報記者 鐘自煒
2025年09月21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從石獅的鋪錦村到鹿港的鋪錦巷,一筆寫不出兩個‘鋪錦’。踏上故土,每一步都像踩在祖先的腳印上。我們的根就在這裡!”前不久,來自台灣彰化縣鹿港鎮鋪錦巷的黃啟聰帶領黃氏宗親返鄉團,來到福建石獅市寶蓋鎮鋪錦村。
“日久他鄉即故鄉,晨昏須薦祖宗香,江夏兒孫總熾昌……”吟誦鹿港黃氏宗親會的家訓,黃啟聰難掩激動。同講閩南語、共拜祖先靈,鹿港至今仍挂著“鋪錦”堂號牌匾。
中國人不論走多遠,血脈意識、鄉土情懷都不會改變。無論是到寶島拓荒的先民,還是70多年前到台灣的大陸各地民眾,在島內都熱衷於修族譜、建堂號,為的就是不忘根本。據統計,福建與台灣有約280對同名同宗村。同樣的地名,飽含著鄉戀鄉愁,也在告訴后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
同名即同心,同名村架起連心橋。與台灣隔海相望、一水相連的福建,是廣大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近年來,兩岸同名村交流活動走向深入,兩岸同胞在走近走親中增進了親情鄉誼,進一步激發骨肉天親的情感共鳴。
同根同源 地名為証
小小地名,見証一方百姓生存發展的歷程,更包含著極豐富的文化要素。
相關資料顯示,明清以來,大批福建人遷居台灣,他們常會邀集同鄉者居住在一起。新形成的村鎮街區怎麼命名?同胞們選擇把祖籍地的府、州、縣、鄉、村名“復制”過來,既凝聚同宗同姓力量,又提醒后人不忘故土。這,就是兩岸同名村的由來。
地名為証,同名村承載著割舍不斷的親情,是兩岸地緣相近、血緣相親的生動體現。
閩台兩東石,共數一宮燈。
據記載,明代以前,就有先民自福建晉江東石到台灣謀生,為表示不忘故土,在台灣沿襲了故鄉“東石”之名。
區劃不斷調整,如今在台灣,東石鄉為嘉義縣下轄的一個鄉鎮,居住在周邊的布袋鎮、義竹鄉等鄉鎮的福建人后代,也自稱為“東石人”。
每年農歷正月十三開始,兩岸東石人都要開展為期3天的“數宮燈”活動。按照傳統習俗,上一年新婚的新郎官需把新娘陪嫁來的宮燈挂到當地嘉應廟內,祈福祝願﹔兩地還要互報宮燈數,共慶東石子孫人丁興旺。
“每年元宵節,我都會來福建晉江東石鎮參加閩台東石燈俗活動,和親人團聚,共同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傳承好、發揚好。”台灣嘉義縣嘉應廟總干事蔡崇億說。
兩岸同名村,既承載著心靈深處的故土情結,也搭建起溝通互動的橋梁紐帶。
7月31日,閩台尋根溯源服務交流中心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正式揭牌。中心佔地面積700多平方米,展示區以160余件文獻實物和生動案例,講述台胞從中原經福建遷台、回大陸尋根謁祖的故事﹔中心收藏區按照姓氏拼音順序,分類上架館藏譜牒。截至6月,館藏譜牒已涉及兩岸21個省份174個姓氏,共2852部11021冊。在查詢區,可查詢、編修族譜,目前已收錄300多個姓氏、44765個分支譜、500多萬條記錄。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我們已協助360多對兩岸宗親成功查譜尋根。”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館長鄭國防介紹,中心將繼續深入發掘兩岸同名村內涵,用心用情服務台胞尋根溯源,持續推動兩岸宗親交流交往。
多元交流 情牽兩岸
兩岸同胞用閩南語合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味東坡詞中的經典之美﹔古老的“迎娶文書”,見証著閩台風俗同源,閩台婚俗《囍話同聲》節目中,台灣宗親用鄉音展示婚俗吉祥話﹔世界閩南語金曲盛典獲獎歌手唱響活動主題曲《同名村·心連心》,唱出兩岸宗親血濃於水的鄉音鄉情……
前不久,第十三屆“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在廈門舉行。精彩紛呈的活動以“語同音”為主題,兩岸同名村代表以鄉音為媒,共溯文化之源,續寫兩岸同胞的深厚情誼。
台灣統一聯盟黨榮譽主席戚嘉林表示,“語同音”是閩台鄉親情感交流的橋梁,它承載著兩岸共同的記憶和鄉愁,寄托著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濃濃鄉愁、對故土的深深眷戀,是兩岸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據悉,“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自2013年起連續舉辦。活動從最初的尋根、續緣、共建、共創,拓展到聚焦兩岸人民的日常生活習俗,先后以“食同味”“婚同俗”“居同厝”“曲同調”“箋同墨”“祠同宗”等為主題組織兩岸民眾交流,生動彰顯兩岸同根同源。
2022年,閩台同名同宗村代表共同發起征集保護“兩岸家書”倡議,喚起兩岸同胞的共同歷史記憶。近年來,福建進一步鞏固拓展閩台同名同宗村交流,推動閩台共修共建同名同宗村村志、館、網……如今,以同名村為代表的兩岸交流活動方式愈發多元、更加貼近基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參與其中。
“閩台兩岸一家親,同名同宗亦同心。”台灣張廖簡交流協會理事長張國琳說,希望兩岸同胞增進交流,延續血脈親情,守護歷史記憶,攜手共促兩岸融合發展。
融合發展 面向未來
廈門集美區僑英街道,一座以朱紅色為主色調、融入閩南古厝傳統元素與現代簡約風格的三層建筑靜靜佇立,這是今年落成的板橋兩岸同名村交流中心,也是大陸首座閩台同名村宗親自發籌建的同名村交流平台。
“板橋”有何淵源?“清康熙年間,集美板橋張氏族人大量移居台灣,分布在新北市板橋區等台灣各地。”廈門集美板橋儒林張氏宗親理事會秘書長張文總介紹。隨著歷史變遷,如今在集美,“板橋村”之名雖已不復存在,但仍保留著“板橋路”“板橋文化街”等地名。
1989年,台灣板橋宗親首次組團回到集美,兩岸板橋人自此開始頻繁“走親戚”。“交流中心將為鄉親們提供更充足的交流活動空間,今后這裡還將開展兩岸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交流、兩岸青少年研學等活動。”張文總說。
從返鄉尋根謁祖到共建交流平台,兩岸板橋人的故事,是兩岸同胞共同守護歷史記憶、促進心靈契合的縮影,也是共同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發布以來,福建圍繞推進兩岸社會融合、經濟融合、情感融合,全面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
兩岸融合發展,未來在青年。張文總欣喜地看到,近年來回到集美的台灣鄉親中,年輕面孔越來越多。
上個月,第二屆海峽兩岸同名村“村BA”籃球邀請賽在集美區板橋籃球場拉開帷幕。24支來自兩岸同名村的球隊跨海相聚,260名台灣嘉賓中,青年佔比近九成。
“比賽結束,大家就像‘好厝邊’(好鄰居)一樣,坐下來喝喝茶、聊聊天,這樣面對面,心就自然近了。”台灣民俗運動聯合總會理事長許京華說,希望台灣年輕人不僅能在球場上競技,也能找到天生的根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1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